*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掌握这些方法,诊断罕见病并不难。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(NF1)是由NF1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性疾病,全世界新生儿发病率约1/3000,其临床表现各异,给诊断带来极大挑战[1]。丛状神经纤维瘤(PN)是NF1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,可出现于30%~60%的NF1患者,通常在患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即可出现,儿童期及青春期生长最快,瘤体广泛生长导致多系统受累,并发多种疾病[1,2]。 近期一例来自江西省儿童医院的2岁10月的NF1患儿自出生后相继出现牛奶咖啡斑、发作、左侧眼睑下垂,MRI显示左侧眼眶占位,结合影像学及基因检测结果最终诊断为NF1。本例患者的症状演变过程及诊断经历或能为儿童NF1的早期识别与鉴别诊断提供一点临床参考。 病例介绍 患儿男,2岁10个月。因“发现咖啡牛奶斑2年余,左侧眼睑下垂1年”入院。 现病史:患儿出生即发现咖啡牛奶斑,逐渐增多,3月龄(2022.2.4)因“间断性发热伴右侧眼睑眨动1周,精神差伴纳差2天”入院,视频脑电图监测到数次右侧起始局灶性发作,考虑“癫痫”后予以左乙拉西坦后症状缓解。出院1月后再次出现痉挛发作,脑电图出现高度失律,先后加用氨基烯酸、促肾上腺皮质激素(ACTH)后抽搐缓解,后抗癫痫方案逐步调整至“口服强的松(6粒qw)、氨基烯酸(0.375 bid)、左乙拉西坦(3ml bid)”,随后近两年半时间内癫痫未再发作。近1年开始出现左侧眼睑下垂,渐加重,无明显晨轻暮重。 既往史、个人史、家族史:G1P1,足月顺产,自幼发育落后,语言发育迟缓。母亲及外婆可见咖啡牛奶斑。 查体:体温:36. 3℃,脉搏:106次/分,呼吸:20次/分,血压:102/57mmHg,体重17Kg,头围52.7cm,身高100.3cm,双侧虹膜可见多处(右侧8个,左侧5个)黄褐色结节(Lisch结节),全身可见多处咖啡牛奶斑,最大一处位于左侧枕部10cmx9cm,双侧腋窝及腹股沟可见雀斑,腹部可见2处色素脱失斑(贫血痣)。左侧眼睑下垂覆盖眼球1/3,眼球稍隆起,心肺可。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。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图1 从左到右依次为:最大处咖啡牛奶斑、褶皱雀斑、贫血痣、左眼睑下垂 检查结果:检验结果示凝血功能: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7.8↑(25.1-36.5),甲功八项:游离三碘甲状原氨酸 4.57↑(2.305-4.492),余血常规、肝肾功能电解质、血氨、25羟维生素D未见异常。 完善头部CT示右侧背侧丘脑片状密度增高,左颞枕骨、右顶骨及双侧后顶部颅骨局部缺损。MRI可见双侧基底节区、丘脑及双侧小脑半球、双侧眼眶内及周围软组织异常信号(图2),2个月后复查眼眶MRI平扫+增强示病灶呈T1等信号,T2稍高信号,T2压脂信号稍高,增强后可见稍强化(图3),颈胸腰椎、四肢、纵隔及腹盆腔平扫MRI平扫未见明显异常。 ![]() 图2 2024年9月24日头颅MRI示双侧基底节区、丘脑及双侧小脑半球异常信号 ![]() 图3 2024年11月7日眼眶MRI平扫+增强示双侧眼眶内及周围软组织异常信号 心脏彩超示房室瓣轻微反流,腹部彩超示腹部稍胀气,余无异常;心电图、脑电图未见异常。 小儿发育筛查报告示大运动发育、精细动作适应性、语言能力、个人-社会发育水平有不同程度滞后(图4)。 ![]() 图4 患儿智力及发育检查结果 基因检测提示NF1致病性杂合突变。 ![]() 图5 患儿基因检测结果 诊断结果:结合患儿临床表现、影像学结果及基因检测结果,最终诊断为:(1)神经纤维瘤病;(2)眶周丛状神经纤维瘤(双侧);(3)颅内不明原因亮点(双侧基底节区、丘脑及双侧小脑半球);(4)右侧丘脑钙化;(5)骨质缺损(枕骨及顶骨);(6)婴儿痉挛症;(7)全面发育迟滞。 病例讨论 本病例描述了一例例2岁10月男性患儿自出生时即出现全身多发咖啡牛奶斑,最大处直径超过5mm,腋窝及腹股沟出现雀斑,双侧可见2个及以上Lisch结节,颅骨可见缺损,MRI可见颅内、眼眶多发异常信号,符合神经纤维瘤病改变,伴有癫痫、贫血痣、左侧眼睑下垂、全身发育迟缓,结合基因检测结果,患者NF1诊断明确。 2021年国际神经纤维瘤病诊断标准共识组提出的NF1修正诊断标准[3]: ![]() NF1患者临床特征的出现时间与严重程度因人而异[3],掌握疾病自然史有助于早期识别NF1。但目前NF1的临床诊断标准多基于临床表现,对部分年龄较小的儿童患者敏感性较低,因此除了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外,还需要通过影像学和基因检测进一步确诊NF1,必要时可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测。本例患儿以右侧癫痫局灶性发作为突出临床表现,NF1患者的癫痫患病率为4%~14%,局灶性伴或不伴双侧强直阵挛性癫痫发作是最常见的癫痫发作类型,约半数发作被认为是由结构性病因导致,主要包括肿瘤、内侧颞叶硬化、皮层发育异常等,NF1的癫痫发作多数容易控制,存在肿瘤等结构性病因的患者通常对外科治疗反应良好,仍有约26%患者可发展为耐药性癫痫[1,4,5]。 ![]() 图6 NF1疾病自然史[3] 从上述自然史可以看到,NF1患者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即可出现PN,其临床表现因位置、大小、累及的神经和年龄而异,当患者出现疼痛、畸形或功能障碍时应考虑PN的存在。影像学检查在诊断和评估PN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MRI同时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和组织分辨率,是诊断和评估PN首选的影像学检查[2]。最新指南还建议,患者(≥2 岁)在首次确诊NF1时进行全身MRI筛查,以确定PN瘤体的数量、大小和解剖结构,并针对性地进行随访,关注PN生长状况[2]。在MRI检查之外,当高度可疑患者为NF1时可进行基因检测,同时明确基因变异也可以为日后的疾病管理提供指导作用。本例患儿作为先证者,其同胞患病风险较正常人增高,患者后代也有可能出现严重的NF1相关临床表现,因此有必要进行严密监测与评估以尽早干预。 本例患儿近1年来开始出现左眼睑下垂,MRI检测后可见双侧眼眶周围软组织及眼眶内见较大短条状等T1稍高T2信号,伴轻微强化,符合PN特点。此类好发于眼部、眼睑、眼眶和眼眶周围等组织的丛状神经纤维瘤统称为眼眶-眶周型丛状神经纤维瘤(OPPN),发生于不到10%的NF1儿童中,首发症状通常在5岁前,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包括上睑下垂、眼睑肿胀、眼球突出、眼眶异位、斜视和视力下降[6,7]。OPPN患者可应用高分辨率MRI平扫和增强序列来评估眼眶、面部、海绵窦等周围组织来确定诊断及评估其侵袭程度。针对OPPN,手术仍是主要治疗方法,但手术通常极具挑战性,且由于肿瘤的血供和无包裹性,导致其与周围软组织融合,发生并发症和复发的风险高,目前已有针对3~18岁伴有症状且无法手术的PN的靶向治疗药物,因此对于本例患儿,可在充分评估当前与远期获益和风险的情况下,谨慎选择手术或药物治疗方案。 除癫痫与OPPN外,本例患儿还伴有全面发育迟缓,NF1对患儿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较为常见,约有1/3 NF1患者的身高低于遗传靶身高,患儿可能出现青春期身高生长速度下降,男性比女性更明显,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: ①合并OPG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导致中枢性性早熟,使骨骺过早闭合; ②原发性或获得性生长激素缺乏症 (GHD) ; ③脊柱侧凸等骨骼畸形; ④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患者使用盐酸哌甲酯治疗等。对于存在发育迟缓的NF1患儿,应全面排查病因并尽早干预,例如采用化疗或手术方式治疗OPG,目前正在进行多个采用靶向药物治疗OPG和低级别胶质瘤的临床试验,疗效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确定;对于合并GHD的NF1患者,可试用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(rhGH)治疗并密切监测相关不良反应,尤其是肿瘤发生风险[1]。 专家述评 NF1患者除神经纤维瘤外,往往存在多系统受累,包括并发多种良、恶性肿瘤,骨骼发育异常,心脑血管疾病,认知和心理异常等,因此多学科诊治势在必行。本例患儿早期以癫痫发作为突出临床表现,伴有生长发育落后,结合明显的皮肤及眼部特征,最终得以确诊为NF1,因此NF1相关的各科室临床医生有必要在掌握NF1疾病自然史的基础上加强对于这种罕见病的“警惕”,通过MRI、基因检测等手段尽早确诊疾病并进行积极干预。 在治疗与全程管理方面,需根据患儿个体情况制定分层方案。除了需要积极应对癫痫及生长发育迟缓外,治疗NF1这一原发病是改善长期预后的关键,需结合患儿病灶生长速度、病情严重程度合理选择治疗方案。由于8%~13%NF1的PN有发展为恶性周围神经鞘瘤(MPNST)的风险[2],严重危害患者健康,本例患儿合并PN,PN早期肿瘤小,无明显临床压迫症状,易误诊漏诊,多数PN早期可不给予治疗,但特殊部位肿瘤,例如眼眶PN,如果早期识别、早期治疗,可避免严重失明等并发症。因此NF1患者一旦确诊后,应尽早完善全身检查,每年定期随访,检查其瘤体、临床症状、神经系统功能等方面的变化,在患儿生长过程中,根据年龄、瘤体所致的继发症状、瘤体生长速度等,选择治疗方案及随访频率,进而对患者进行更好的分级管理及瘤体监测。 专家简介 ![]() 谢基华教授 江西省儿童医院南昌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,副主任医师 江西省抗癫痫协会常务委员 江西省整合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小儿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江西省整合医学学会睡眠医学分会委员 江西省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委员 江西省中西医协同治未病学会理事 中国抗癫痫协会会员 江西省儿童医院规范化培训国家级考官 临床和科研方向:儿童癫痫、神经免疫性疾病、神经皮肤综合征(神经纤维瘤、结节性硬化)等。 调研问题 参考文献: [1] 中国罕见病联盟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多学科诊疗协作组.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多学科诊治指南(2023版)[J]. 罕见病研究,2023,2 ( 2) : 210-230. [2] 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神经纤维瘤病学组.丛状神经纤维瘤的全病程管理专家共识(2025版)[J].中华医学杂志, 2025, 105(05):331-345. [3] 王智超,李青峰.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(2021版)[J].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, 2021, 35(11):1384-1395. [4] Bernardo P, Cinalli G, Santoro C. Epilepsy in NF1: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[J]. Childs Nerv Syst, 2020,36(10):2333-2350. [5] Sorrentino U, Bellonzi S, Mozzato C, et al. Epilepsy in NF1: Epidemiologic, Genetic, and Clinical Features. A Monocentric Retrospective Study in a Cohort of 784 Patients[J]. Cancers (Basel), 2021,13(24). [6] 钟民衎, 崔锡炜, 顾斌, 等.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相关眼眶-眶周型丛状神经纤维瘤的临床治疗进展[J].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, 2022,18(02):179-182. [7] Kinori M, Hodgson N, Zeid J L. Ophthalmic manifestations in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[J]. Surv Ophthalmol, 2018,63(4):518-533. 本文审稿专家:谢基华教授 审批编码:CN-157197 有效期:2026-4-20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。此材料为谢基华教授的个人经验分享,未经作者授权不得使用本材料。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支持提供。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,不代表平台立场。 |